共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马永波,诗人、作家、翻译家。男(属龙),1964年7月17日生于黑龙江伊春,198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同年起发表诗歌、评论及翻译作品共七百余万字。因写作实绩被写入《黑龙江文学通史·第三卷》、《边缘的呐喊》等若干种文学史。80年代末致力于英美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是大陆主要译介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翻译家,填补了英美后现代诗歌研究空白。在《世界文学》、《当代外国文学》、《文艺评论》、《诗探索》、《南方文坛》、《北方论丛》、《山花》等各级学术期刊和文学杂志发表论文若干篇。有诗作连续入选1998—2005各种年度最佳诗选。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东三省诗歌年鉴》主编,《流放地》主编,省重点科研项目“龙江文学大系·翻译文学卷”主编。某出版社副编审,文艺学博士。 马永波,其自述曰:“父亲是军人,看守监狱、汤旺河上的大桥和电台。我和母亲、三个哥姐住在外面,父亲总是半夜里带枪回家,那一段记忆最鲜明的是父亲枕头下的枪,五·四式的。他常常扶着我的手腕,让我瞄家里的灯泡。虽说是随军长大,我至今还未放过枪,甚至游乐场上的激光枪和汽枪。我的母亲几乎不识字,不对,是曾经认过一些,后来由于家务的牵累而忘掉了。这改变不了她天赋的敏感与灵气。母亲很美,父亲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伟丈夫,高大,英俊,热爱体育,曾是全军全能亚军,篮球队长。父亲是汉口高等军校第一批学员,在我出生前做过多年教员,懂俄语,对化学感兴趣,常自编教材、讲义。我们家住过的地方有衡阳、兰州、石家庄、武汉、哈尔滨等等。我在伊春生活到六岁,便随父亲军队换防转到克山。据母亲讲我们总是搬家,每次两口木箱便将家盛起,那些盆盆缸缸的便送邻居,这样越折腾越穷。母亲幼失怙恃,从小在舅舅家长大。我一直觉得,母亲始终是个孤儿,她的孤独让我们也觉得自己是孤儿。” |
|
|
|
|
|
|
|
|
|
|
|
|
|
|
|
|
|
《太阳七章》(1982) 《父亲挽歌》(1990) 《亡灵的散步》(1990) 《在一个中午梦想古老希腊的喷泉》(1991) 《新生》(1991) 《炼金术士》(1991) 《存在的深度》(1992) 《以两种速度播放的音乐》(1994) 《夏日的躯体》(1994) 《散失的笔记》(1994) 《散步》(1994) 《夏日的知识》(1994) 《小慧》(1994) 《词语中的旅行》(1994) 《场景》(1994) 《断章》(1994) 《致永恒的答谢辞》(1994) 《哈尔滨十二月》(1994) 《电影院》(1996) 《形象·一份简历》(1996) 《挽歌一束》(1997) 《眼科医院:谈话》(1997) 《对应》(1997) |
|
|
|
|
|
|
|
|
|
|
共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