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外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 《淌薪帧散文集》、1936 《桥》(小说、散文集)、1936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 《萧红散文》、1940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 《手》(小说)、1943 《小城三月》(小说)、1948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 《萧红选集》、1981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 《萧红短篇小说》、1982 《萧红散文选集》、1982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 |
|
|
|
|
|
|
|
|
|
|
|
|
|
|
|
|
|
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化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从而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
|
|
|
|
|
|
|
|
|
|
|
|
|
|
|
|
|
萧红:本名张乃莹 1927年就读于哈尔滨市第一女中 1930年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3年以悄吟的署名与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二萧前往青岛,为《青岛晨报》编辑副刊,并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写作 1935年第一次用萧红的笔名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二萧分手只身赴日本写出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沙粒》 1938年回家到山西任教宣传抗日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马伯乐》、《呼兰河传》 1942年于香港病逝 |
|
|
|
|
|
|
|
|
|
|
|
|
|
|
|
|
|
1927年就读于哈尔滨市第一女中 1930年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3年以悄吟的署名与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二萧前往青岛,为《青岛晨报》编辑副刊,并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写作 1935年第一次用萧红的笔名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二萧分手只身赴日本写出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沙粒》 1938年回家到山西任教宣传抗日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马伯乐》、《呼兰河传》 1942年于香港病逝 |
|
|
|
|
|
|
作者:
124.79.7.* 发帖时间:2009/9/1 19:47:28 |
举报 | 回复
|
|
|
|
|
|
共 4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