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测名 公司测名 在线起名 名吧 免费算命 星座 心理测试 周公解梦 更多>>
 
进入名吧 帖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名霸 >> 名吧 >> 个人名吧 >> 历史人物 >> 董仲舒吧 >> 浏览贴子 吧主: 哭泣宝贝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董仲舒 【楼主】
    董仲舒用“仁”和“义”两个概念作为道德的善恶标准,提出了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原则方法。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他要求人们养成严于责己和宽以待人的德行。他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治我要严,待人要宽,“躬自厚而薄责于外”,人人要攻自己的恶,不要攻别人的恶,要自责而不要责人。虽然从董仲舒的思想实质上看,这是为了调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提出的,但就其培养思想品质和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方法来论,他提出了为人和厚及律己自责的有益思想。

  2.强勉行道

  他要求人们道德修养不只是停留于认识上,而应表现于行为上。他说:“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他主张奋勉地努力进行道德修养,认识与行为都跟上,这样德性就一天比一天好,而且越发成功。在“行道”中,他要求人们“兴善去恶”和“改过迁善”,并说“修身审己,明善以反道者也”,要“返道以除咎”和“进善诛恶”。在“行道”中,他还要求人们“尽小慎微”,采用“众少成金”,“积小致巨”、“渐以致之”、“集善累德”的方法。

  3.明于性情

  他认为在道德教育中,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意思是说,道德教育中注意诱发学生天性中所美好的,抑制天性中所厌恶的。他这是从唯心主义的“性情”二元论思想出发的,出发点固然不对,但是重视引导学生对于自身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区分爱憎,发扬所好,抑制所憎,注重道德情感的作用,这还是有价值的。

  4.必仁且智

  他认为德育与智育应结合起来,他说:“莫近乎仁,莫急乎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他指出了“仁而不智”与“智而不仁”的片面性,从而提出既要强调德育而又必须德智相辅以及通过智育进行德育的方式,剔除其仁智的封建性,德智统一的思想仍是有价值的。他认为智育是有助于德育的,道德行为上的失误,往往与学习不好、认识不清有关,“知之所不明”,“虽然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所以他说:“君子不学,不成其德”。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与德育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董仲舒把儒家的“六经“当作教材。关于教学原则方法,他提出了以下4点。

  1.圣化

  他认为优秀的教师必须遵循“圣化”的原则。无事不通曰圣,含有“精通”之意。他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面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他要求教师敬重育才之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要适时、适量、适度,监督而不使之紧张,查考而不使之烦苦,要了解学生的水平而引导他完成更高一层次的进步,使学生能够轻快前进而取得巨大成就。这就是教师的“圣化“原则。在这里,董仲舒指明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提出教学的可接受性、启发性的原则,这些都是合乎教学规律的有价值的见解。

  2.强勉努力

  他既强调教的作用,也注重学的作用。他说:“事在强勉面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又说:“常玉不蠪,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他强调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重要性,虽然他指的是对儒经的学习,但他要求学生“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要求学生学问、闻博、知明,这种激励学生勤学好问的思想是正确的。
  
    3.博贯多连

  他提出了“博贯”和“多连”的学习方法。他说:“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他以为只要“连而贯之”,就可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识。他还认为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就会使得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太博太节都会给学习带来损失,应该是博节合理,统一起来,循序渐进。
 
   4.专一虚静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他还认为真正深入悟解,体会精微,必须虚静。他说:“夫欲致精者,必须静其形……形静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这里虽含有“天心”与“人心”相通的唯心主义成分,但要求学习时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
作者: lylac 发帖时间:2009/7/9 16:10:15 举报 | 回复
回复:董仲舒 【1楼】
天人感应说两个要点:

    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策》)。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
 
   “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上述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他宣扬这一学说,也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作者: lylac 发帖时间:2009/11/14 14:31:19 举报 | 回复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标  题:
内  容:
图片链接:  (如何贴图)
用 户 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注册
验 证 码: 请输入下图中的四位数字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边验证码图片刷新
 
 分享本帖
 收藏本帖
天极网摘 和讯网摘 365Key
poco网摘 Yahoo! 百度搜藏
QQ书签 本地收藏夹
 在线起名
尊姓:
性别:
 最新帖子
董仲舒
董仲舒简介
恭喜 哭泣宝贝 创建本吧并
 最热帖子
董仲舒
董仲舒简介
恭喜 哭泣宝贝 创建本吧并
立刻到名霸测测 董仲舒
快速导航:免费测名 姓名测算 公司测名 在线起名 名吧 免费算命 星座 心理测试 周公解梦 百家姓 手机号码
名霸声明 | 帮助中心 | 投诉 | 意见反馈 © 2009 MingBa.cn 名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