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物理系助教、讲师。1957年赴苏,任莫斯科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级研究员。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九所(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副所长、所长、九局总工程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客座教授,西欧核子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兼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全国人大第九届副委员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等九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共第十二至十五届中央委员。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60年推导出膺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1961年回国后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合作者一道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撰有《极化核子反应的相对理论》、《膺轴矢流部分守恒》、《静质量为零的极化核子的反应》等论文80多篇。 |
|
|
|
|
|
|
|
|
|
|
|
|
|
|
|
|
|
个人荣誉
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4年被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称号;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
|
|
|
|
|
|
|
|
|
|
|
|
|
|
|
|
1951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4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1957年 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1960年代初 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1964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 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7年 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87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7-1997年 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92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 1996年 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 1999年 与钱学森、钱三強、邓稼先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
|
|
|
|
|
作者:
117.39.32.* 发帖时间:2009/10/22 16:01:09 |
举报 | 回复
|
|
|
|
|
|
共 2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