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祖籍浙江德清,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
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部,其时正是新文化运动从兴起走向蓬勃发展的时期。年轻的俞平伯也受到了五四运动的洗礼。
1918年5月,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题为《春水》的新诗。10月,参加新潮社的筹备工作,并被推举为干事部书记。
1919年4月,参加平民教育讲师团,为传播新文化观念而四处奔走。“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走上街头散发传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
1919年11月,北大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上海大学任教,其间与热心新文学的朱自清、叶圣陶、郑振铎等结识。
1921年,俞平伯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1923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人成立朴社,集资出版进步书刊。其后,俞平伯曾长期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学院和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战胜利前夕,他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简称“小民革”)。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文学研究所工作。
1956年,晋级为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1969年11月,两位年愈七旬的老人被迫赴河南干校劳动,与当地质朴善良的农民结下的深厚的友谊。次年回京后生活相对安定,终于迎来了文革的结束和新时期的到来。
1986年元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庆贺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大会”,对他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红楼梦辩》(1923年初版,1953年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 诗集:《冬夜》(1922年)、《古槐书屋间》、《西还》、《忆》
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 |
|
|
|
|
|
|
|
|
|
|
|
|
|
|
|
|
|
俞平伯先生从事创作六十余年,一生创作的散文数以百万计,既有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雪晚归船》、《冬晚的别》、《陶然亭的雪》这样纯粹的美文,也有如《中年》、《身后名》、《独语》、《生活的疑问》这样人生感悟的哲理小品;有《清河坊》、《湖楼小撷》、《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此类记游佳作,也有《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读书的意义》之类记录其治学读书心得的篇什;作为红学大家,其探讨红楼的文章,不可不读。 |
|
|
|
|
|
|
|
|
|
|
|
|
|
|
|
|
|
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以字行,字平伯。早年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后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其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至抗战前夕,先后结集的有《冬夜》、《西还》、《忆》等。亦擅词学,曾有《读词偶得》、《古槐书屋词》等。在散文方面,先后结集出版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曾传诵一时。 |
|
|
|
|
|
|
|
|
|
|
共 3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