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琦君(1916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1916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瓯海瞿溪乡,原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现当代台湾女作家。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
|
|
|
|
|
|
|
|
|
|
|
|
|
|
|
|
|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她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她写得令人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她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 |
|
|
|
|
|
|
|
|
|
|
|
|
|
|
|
|
|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台湾著名现代散文作家,被誉为台湾文坛上一颗闪亮的恒星。
她的散文以回忆为主,自然亲切,至情至性,体悟世情,力透纸背。 |
|
|
|
|
|
|
作者:
124.114.118.* 发帖时间:2009/11/6 17:16:32 |
举报 | 回复
|
|
|
|
|
|
|
|
|
|
|
|
|
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
|
|
|
|
|
|
作者:
124.114.118.* 发帖时间:2009/11/6 17:33:39 |
举报 | 回复
|
|
|
|
|
|
|
|
|
|
|
|
|
1941年,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即现在的杭州大学文学院)毕业。在学时,追随词学大家夏承焘学习。 1943年,在永嘉联中(现为温州二中)执教。 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来台后,曾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 1969年退休后,任教于中央大学、文化大学等校中文系,讲授新旧文学。 1954年,自费出版首本散文及小说合集《琴心》;作品除散文外尚有数本短篇小说集;主题多为怀念儿时生活,其文字清新,笔下常带感情,她在记叙中国大陆家乡生活的散文特别出色。 曾获中山文艺奖,作品《鞋子告状》获新闻局优良图书金鼎奖,《此处有仙桃》荣获国家文艺奖。琦君的散文(如《桂花雨》)常被台湾中学课本收为教课内容,《妈妈的手》被香港课本列为教材;其短篇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公共电视台改拍为连续剧。 1977年,因为丈夫工作的海运公司派赴他到美国的关系,琦君举家迁至美国新泽西州居住。在当地,她在《世界日报》设有专栏,并参加美国的文学座谈会。 1990年与1992年,曾回杭州。 2004年初,与夫回台湾台北县淡水镇“润福生活新象馆”定居,期间出现多个书友会聚会。 2006年4月30日,出席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向作家琦君女士致敬”记者会。 |
|
|
|
|
|
|
|
|
|
|
共 4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