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肖】姓起源 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 “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 。下官。’作为国名、姓氏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另外,也有人猜测,部分“肖”氏是来自原本姓“萧”,但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这也很有可能。中国古代有褫夺原有姓氏,贬改他姓以惩罚罪人的作法,萧氏自身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南梁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的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梁书》)。另一个是南齐萧子响,因叛乱被杀,“赐为蛸氏”(《南齐书》)。 萧、肖两姓后来混用。
萧”是一个光荣的拥有古老历的姓,但是姓“萧”者有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千千万万的族人变成姓“肖”者。“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2、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郡望】 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 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三、历史名人 萧 何:西汉大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军入咸阳时,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财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楚、汉矛盾激化时,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举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后,他协助刘邦、吕后消灭韩信、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又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章。 萧 统:南朝梁文学家昭明太子。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少时读遍儒家经典。及长,参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选出上至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朝贵: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在攻打长沙时,中炮阵亡。 南朝时有萧道成建立齐朝,共传三代五帝二十四年,接着萧衍建立梁朝,共传五代七帝八十六年。唐代有萧至忠、萧嵩、萧瑀等萧姓宰相十人,有散文家萧颖士,清代有画家萧云从。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明年全国换发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我也姓萧,可是现在的身份证上都是“肖”,并不是自己改的,而是父辈的时候办身份证,公安部门就写的“肖”,于是下辈人都变成姓“肖”,一直也希望可以改回来。当然很希望换二代身份证的时候公安部门可以改喽
一、说明
1、 很多人认为“肖”是“萧”的简写或俗写,其实不然。“萧”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期;而“肖”根本就不是一个姓(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扁姓”事件,某些萧氏族人被贬姓“肖”,此情况另当别论,但这些所谓的“肖氏”族人,其后代大都改回了萧姓,因此,“肖”作为姓氏只是个例中的个例)。可以说,直至文革前,中国以“Xiao”为姓的人中有99.99%都是姓“萧”的。由于“文革”期间推行“二简方案”,将“萧”字简化为“肖”。二字的混淆, 造成了萧氏族群姓氏分化。 特别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辞典》错误引导,以“‘萧’(姓)俗作‘肖’”的解释泛滥成灾,此后,造成了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盲目加以应用的后果。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公民身份证制度,在制作身份证时,大量身份证把“萧”改为“肖”,使萧氏族群莫衷一是。
2、因萧氏支系十分复杂,现今各个支系很不统一,若有宗亲修改此词条,请务必保存前版的原型,加上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即可。否则越改越乱。
二、萧氏起源
据本氏族谱(此为今湖北省监利县等地支系所存族谱)记载:
萧氏得姓始祖名叔字太心,为微子十三世孙。
微子,帝乙长子,纣王之兄,名启。周成王时,微子代续殷,受封于河南商邱,国号宋,即清之河南归德府商邱县。因其传至十余世,先后产生了孔、戴、皇甫、华、萧等姓氏,故为河南宗派之祖,我族尊之为发姓祖。
自微子下传,至太心公以前,萧氏祖先皆有名无姓。太心公为“微子十三世孙,光公之子,生周平王时。庄王三十五年,宋大夫南宫万弑君闵公而立公子游。公仗义率宋室载武宣穆庄五公之子孙,以师伐之,杀其党南宫牛及子游等,而立公子御说是为桓公。又将猛获南宫万等醢之,以平乱有功,遂封食采萧邑,今徐州萧县是也,为宋附庸。惠王七年,公朝于周,加封萧邑为萧国,因封赐姓,是为萧姓得姓始祖,地属古之沛郡,故为沛郡宗派。”
派行引 :始祖仗大义 率师平乱臣
贤君赖翼佐 宋室藉安宁
太心公为二子取名为祖殷、祖宋,正显萧氏出处。而二孙名史、传,则示开创家乘。始祖妣燕氏,为燕桓侯之女,封一品夫人。
第二世祖殷公妣为秦德公之女,自此与秦氏世代交好。第三世史公妣为秦穆公之女,第四世简公妣为秦穆公孙女康公之女,第五世尚义妣为秦共公之女,第六世馥公妣为秦桓公之女。
尚义公,“字善长,生周襄王时,立为世子,父薨嗣位,食采萧国。好客,礼贤下士,爱民。周定王十年甲子冬十二月,楚子恶其强盛,举兵侵萧,宋华椒以蔡人救之。公囚熊相宜寮及公子丙,楚子曰‘勿杀,吾即退’,公杀之,楚子怒,遂围萧,萧溃,势渐衰弱。”
至二十世,谱中所载惟有三人:旃、旌、显。
引申:
曾在一本记叙百家姓氏起源的书中看到,萧氏起源于梁武帝萧衍,而后来又知有文记载衍公乃萧何二十五世孙。其实,关于姓氏起源的资料,最真实最全面莫过于各家家谱。据谱推本溯源,衍公确是何公二十五世孙。可能是现存的萧氏本家几乎全为衍公之后吧!因为古代除了皇帝,人类繁衍并不昌盛,始祖创萧氏,传至十世也只有四人。从何公到衍公世系分支也并不浩繁,且何公之后萧氏逐步衰退,直至其二十四世孙道成公成为皇帝,道成公一族才显赫起来。后来道成公侄子嗣位后,又对道成公子孙及旁系血亲大肆杀戮,直至衍公之兄。
其它说法:
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说。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4、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编辑本段] 三、光大
派行引:酂侯公第一 太傅学无双
近代嗣封爵 远孙愈炽昌
至第廿一世,旃公子三:柯、何、诃,旌公子一阿,显公子一荷。后七者皆从汉有功,赐封食邑。
何公,“字大德,生秦始皇初。秦末为沛郡主吏掾,及汉高起为沛公,公为丞督事。汉高东征,公守关中。转曹调兵,未当乏绝,镇国辅民,高帝自言不如。佐汉成业,拜为相国,诏封功臣,公为酂侯,食邑独多。复又诏定元位功次,有万世之功,位居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位冠群臣,名魁三杰。薨于孝惠二年七月辛未日,葬雍州咸阳东北三十七里,谥文终侯。其余事实具载公传。
妣同氏,始封一品夫人。次妣孙氏、三妣吕氏、四妣曹氏,俱同夫人,出见汉书。他谱有载公三子大成、大用、大兴者皆误。子二:禄、延。”
何公次子延公“始封筑阳侯,封在南阳郡,与父酂邑同郡。孝文元年,罗母同氏封,更公为酂侯。孝文二年薨,谥定侯。妣曹氏,系平阳侯曹参之女。”直至二十九世禹公,皆以何公旧勋之后,为汉室各代皇帝嗣封为酂侯。禹公生汉成帝时,妻为新王莽女,后因王莽之故,酂侯名止,俱见汉书。
自三十世以下,历经东汉、三国、晋代,直至四十四世,我氏先祖文臣武将,人才辈出。其中有古阳县佐、尚书护军、泉州从事、广陵郡丞、淮阴令等等,又有人举茂才为五经博士等,举进士着更是不在少数。可以说,自西周至唐宋,甚至明代,我系先人世代英杰,人才辈出,恰好映射了中国古代历史。元、清两朝,一方面汉人受排挤,另一方面汉人抵触外族,我族黯淡许多自是情理之中,想必很多家族亦是如此。尤其是元末,家族黯淡,半数族人未传,这直接反映了元末的社会境况。
话说回来,正是有远祖的英杰作为基础,才会有齐梁时代萧氏天下的诞生。
[编辑本段] 四、血泪盛朝
派行引:诚生有道 发政多仁
匡王定国 辅世长民
流芳奕叶 庆泽云礽
维祖裕后 声振前汉
甘棠盛朝
传至四十四世,道成公做了皇帝,此后人脉关系变得昌繁复杂,皇位传承轨迹亦变化多端。为了皇位,多少先祖惨遭同门毒手!齐梁时代是萧氏的盛朝,却也是一段血泪史。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之一,王侯将相尔驱我赶,致使百姓生活凌乱不堪。因此,多数史书都对南北朝的执政者极端批判。
主要人物吊式图:
整公次子 诚馆
整公长子 诚隽
四一世
嗣子
乐子
四二世
次子 顺之
承之
四三世
道赐
道成①
道生
道度
四四世
七子 发宏
发衍①
发懿
嶷公
赜公②
发鸾⑤
发凤
四五世
次子 正德
绎公③
纲公②
纪公
统公
渊明⑤
长懋
八子 宝融⑦
宝元
三子 宝卷⑥
遥光
四六世
芳智④⑥
元良
詧公④
誉公
欢公
昭文④
昭业③
四七世
岿公⑤
四八世
瑀公
琮公⑥
四九世
注:红色——曾称帝者;黑体——直系先祖
齐梁国史谱料
479年 齐高帝道成 建元 (在位4年)
483年 齐武帝赜 永明(11)
“字宣达,初仕宋,为左卫将军。升明三年为宋仆射。齐建元元年,父王即位,为太子。四年,父崩,遂嗣帝位,立子长懋为太子,改元永明。在位刚毅有断,政总大体,史称有齐梁良主。在位十一年,寿五十四岁,生宋元嘉十七年庚辰,崩永曲十一年癸酉秋,葬景安陵庙,号世祖武皇帝。”
高帝与武帝都可谓是南北朝少有的明主,政治经济都有复兴的势头,可惜高帝在位不过四年,而武帝太子又逝于武帝之前,次子子良有誉于当时,武帝却立昭业为皇太孙,昭业生长深宫而无能,排挤叔父子良。此时,萧鸾早有野心。武帝死后,齐国实际上已不再安稳了。
昭业即位后,“政事悉委西昌侯”,后又“欲谋诛鸾,鸾虑变,乃以太后令废为爵林王”。鸾以太后令立昭文为帝之后不久,就又废昭文,自称帝。
494年 明帝发鸾 建武(5)
“字景楼,少孤,高帝抚之,爱如己子。建元元年,高帝即位,封西昌侯,次为郢州刺史。帝立太孙昭业,受遗诏为林王迎立为新安王。昭文即位,公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封宣城,公寻为太傅,进爵王。昭文幼稚,难理朝政,又以太后令废为海陵王,即位,改元建武,又更永泰,立三子宝卷为太子。在位五年,生宋孝武帝大明三己亥,崩永泰元年秋,享年四十岁,葬西安陵庙,号高宗明皇帝。”
明帝先杀昭业,废昭文自立,然后大杀齐诸王,诛尽高帝、明帝子孙。
499年 东昏侯宝卷 永元(2)
宝卷,比其父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反王四起,尚书令懿公为其平乱之后却遭杀戮。懿公弟衍公起兵襄阳,奉南康王宝融为王,攻入建康,宣德太后废宝卷为涪陵王,立其弟宝融,追谥为东昏侯。
501年 和帝宝融 延兴(1)
“即位一年,禅位于梁,年十六而崩,追尊为齐和皇帝。”
502年 梁高祖武帝衍 天监(48)
衍公为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前三四十年为“魏晋以来未有之兴盛”(《梁书 》)。可惜晚年盲目崇佛,大修其表而未悟其中,以致毁于侯景之乱。梁国实际上已随着武帝的逝去而四分五裂了。
548年 侯景乱
549年 侯景攻下台城,立正德为帝,不久废之,杀之。
萧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收图兴汉; 辅政匡君。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沛县人,曾为沛县吏,刘邦任亭长时,他曾当过助手,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入咸阳后,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其他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推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后封酂侯。汉初,制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消灭了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作有《九章律》。下联典指西汉大臣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迁居杜陵。宣帝时,历官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傅等,甘露年间,主持石渠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的意见。宣帝晚年,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因当过师傅而受到尊重,对时政多有匡正。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人排挤,被迫自杀。
相传八叶; 文著六朝。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字时文,祖籍南兰陵,南朝梁宗室后裔,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弟弟。在隋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渊定京城,他降唐,武德初年任内史令,深受高祖信赖。太宗时,官尚书左仆射(宰相),封宋国公。性情耿直,是非分明,太宗曾赐他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后,他家中八代任宰相:侄孙萧嵩,玄宗时宰相;萧嵩的儿子萧华,肃宗时宰相;孙子萧复,德宗时宰相;萧华的孙子萧俛,穆宗时宰相;萧仿,懿宗时宰相;萧复的孙子萧寊,懿宗时宰相;曾孙萧遘,僖宗时宰相;萧仿的孙子萧顷,后梁时宰相。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人,梁武帝的长子,天监初年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就死了,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教,能文章,曾招揽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世称《昭明文选》,选录了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及部分诗书(不选经、子)共三十八类、七百余篇,已初步注意了文学与其他著作的区分。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
三瑞御史; 八叶相公。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萧定基为御史,仁宗尝称彭齐文章,杨伾清操、定基政事为“三瑞”。下联典指唐·萧瑀之后,凡八世宰相。
凤萧引侣; 虎穴卫亲。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萧史娶秦穆公女弄玉为妻,教弄玉吹箫,能作凤鸣,后携弄玉成仙而去。下联典指清·萧启奉母避乱,堕虎穴中,启以身蔽母。
兰陵世泽; 文选家声。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萧统,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撰《文选》三十卷。
选文心瘁; 制律功高。 ——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萧统事典。下联典指汉萧何为刘邦定律令制度,作有《九章律》。
|
|
|
|
|
|
|
作者:
名霸 发帖时间:2010/11/12 18:22:17 |
举报 | 回复
|
|
|
|
|
|
|
|
|
|
|
|
|
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 “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 。下官。’作为国名、姓氏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另外,也有人猜测,部分“肖”氏是来自原本姓“萧”,但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这也很有可能。中国古代有褫夺原有姓氏,贬改他姓以惩罚罪人的作法,萧氏自身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南梁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的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梁书》)。另一个是南齐萧子响,因叛乱被杀,“赐为蛸氏”(《南齐书》)。 萧、肖两姓后来混用。
|
|
|
|
|
|
|
作者:
肖礼北 发帖时间:2010/11/12 18:24:03 |
举报 | 回复
|
|
|
|
|
|
共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