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朱大可,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现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悉尼大学亚洲研究学院访问学者。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是当时先锋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在中国文化界负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代表性著作包括:《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大型文化年鉴,已出中文版六卷,日文版四卷)、《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记忆的红皮书》等。 |
|
|
|
|
|
|
|
|
|
|
|
|
|
|
|
|
|
朱大可被誉为中国文化批评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冷静的洞察力、前卫的思想、对社会弊端的激烈批评总能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并诉诸于绚烂的词汇,他以“文化守望者”的立场守望当下文化现状的理性和深刻。2006年,朱大可曾与李敖、余秋雨等人一起入选 “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成为“思想的力量”的代表。 |
|
|
|
|
|
|
|
|
|
|
|
|
|
|
|
|
|
《话语的闪电》
作为当代中国最有知名度的文化学者之一,朱大可的文字数量并不多,但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有重要的创见。《话语的闪电》收录了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最有代表性的13篇论文,包括《空心的文学》、《燃烧的迷津》、《甜蜜的行旅》等,这些文字充分显示出了作者锐利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朱大可的言说方式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也许是不合时宜的,但他独特的话语风格,确如“闪电”,能以劈开精神的难题,照亮时代的苍白。 |
|
|
|
|
|
|
|
|
|
|
|
|
|
|
|
|
|
《记忆的红皮书》
朱大可的话语,被许多人称作“朱语”,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交织的隐喻式书写,多年来受到许多青年读者的喜爱和模仿。《记忆的红皮书》是作者20多年来诗歌、散文、随笔和小说的大部分精华的集成,其中一些篇章堪称现代汉语的杰作。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邃见解,被编织在绚丽而坚硬的语体里,形成独特的叙事一阐释风格。书中图片亦是隐喻式书写的延伸,不仅能够满足读图时代的视觉需要,而且暗含耐人寻味的文化密码。 |
|
|
|
|
|
|
|
|
|
|
|
|
|
|
|
|
|
1983年7月,他从华东师大毕业,被分配至上海财经大学汉语教研室工作,讲授“大学语文”课程。由于与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不符,加上失去了大学时代的人文环境,他的心境转向压抑,“失去了方向,心灰意懒,无所事事。”此间,除了一篇《电影系统论》,他几乎中止了所有的写作,蛰伏了近两年之久。
转机出现在两年后。1985年,朱大可受邀参加在厦大举办的全国文艺批评新方法研讨会,“这改变了我的未来。”这次盛会几乎云集了中国当时最优秀和最走红的人才。而朱大可则是“无名鼠辈”。回去后不久,他的第一篇诗歌评论《焦灼的一代和城市梦》问世,并于1986年发表在著名的前卫杂志《当代文艺思潮》上。
1986年,他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之后,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钟惦斐撰文指出:“朱大可的文章很有闪光处,除了作为理论的概括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把电影作为文化现象,表现了对整个社会和文艺的责任感。”之后,他凭借一系列文学研究和批评文章,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并且奠定了自己的先锋批评家地位。 |
|
|
|
|
|
|
|
|
|
|
共 4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