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魏良辅秉赋聪明,三岁识字,五岁读《论语》、《孟子》,十二岁考中秀才。他爱好音乐,嗓音洪亮,中秀才第二年,开始潜心习研北曲。无师自习,苦钻十年,成效甚微。于是前往南京,拜正在吏部为官的诗词大家罗钦顺为师,从学5年,大有长进。正德十一年(1516),回南昌应试中举,立即上京准备会试。在京城,擅唱北曲的魏良辅,在一次对阵中输给了北曲名家王友山,退而发奋改习南曲,足不下楼十年,终成南曲音律专家。
嘉靖五年(1526),魏良辅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擢户部员外郎。嘉靖十六年(1537),升云南按察司佥事,后为山东布政使。两年后,寓居太仓,从事南曲研究,改革昆山腔。
昆腔分南曲和北曲,各由长短句式曲牌若干首联缀成套演出;但也有单唱一些散曲的,特别是清唱。另外,还有南北合套(多一南一北换接)和南北联套的形式。南曲五声音阶,北曲七声音阶。唱腔曲牌中,除一些急曲(流水、快板节奏)外,大抵南曲字疏曲缓,缠连而宛转;北曲词密调促,顿挫而有致。
他改革创新了昆曲南曲,但对北曲也还是加工填配选用的。这从《浣纱记》中《泛湖》一折即可看出。这折曲牌的运用和度曲就是“南北合套”的:旦角与小生一南一北的接换演唱;旦唱皆南曲,而小生尽北曲;人物腔调有对比变化,产生不同的情趣,使全剧音乐有所调剂而增色不少。这些曲牌也是在其他剧目中经常用到的。 |
|
|
|
|
|
|
|
|
|
|
|
|
|
|
|
|
|
当时与魏良辅一道从事这一艺术革新实践的还有一批艺术家。其中最主要的为张野塘,亦善唱北曲,在革新活动中成为魏良辅的得力助手。此外,还有洞箫名手张梅谷、著名笛师谢林泉,以及魏的门下弟子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人。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吸取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的长处,并融合了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度为新声。在这一革新的过程中,他们经常征求老曲家过云适的意见。清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记述此事说:“良辅自谓勿如户侯过云适,每有得必往咨焉。过称善,乃行;不,即反复数交勿厌。”经魏良辅等人改革后的昆山腔,在艺术上有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明沈宠绥《度曲须知》曾作如下评价:“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魏良辅也是一位歌唱家。他留下的著作《南词引正》(另一种版本作《曲律》),是一本对歌唱方法的论述。作者认为歌唱的基本要求在于:字清、腔纯、板正,即所谓“三绝”。作者又进一步提出“曲须要唱出各样曲名理趣”,“字字句句,须要透彻唱理”。并指出:“生曲贵虚心玩味,如长腔要圆活流动,不可太长;短腔要简径找绝,不可太短。至如过腔接字,乃关锁之地,有迟速不同。”这些见解,都深得唱曲要领。他的演唱艺术成就及其所阐述的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
|
|
|
|
|
|
|
|
|
|
共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