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陈益
“曲圣”魏良辅的居所,或称娄东,或称太仓,或称玉峰。其实他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寓居在太仓南码头(今南郊镇),频繁活动于昆山等地。他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为了创新“水磨腔”,闭门谢客,独自躲藏在古娄江畔的小楼上,穷讨古今乐律,十年不下楼。不过曲圣并非从天而降,从远一点讲,他是站在黄番绰、顾阿瑛、顾坚等前人的肩膀上攀上戏曲高峰的。从近一点讲,则是师承了过云适。“良辅自谓勿如户侯过云适,每有得,必往咨焉,过称善乃行,不,即反复数交勿厌”(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户候过云适是一个怎样的人,史料记载极少,大约是掌管户口籍账之事的小官。明嘉隆年间,太仓卫南关的驻军尚武,西关的驻军善曲,过云适恰好是善唱南曲的度曲家,魏良辅知道自己不少方面不如他,便常常以研究心得去请教。过云适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多次反复,不厌其烦。终于,魏良辅“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令人耳目一新。
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一书中说:“魏(良辅)不过一后起的歌人,因其有一副天赋过人的好嗓音,并兼通音律,参合其他腔调的长处,把‘昆山腔’唱得更加婉转曲折,于是一般人皆捧为圭臬。其实,这里面还不知埋没多少无名英雄,过云适之得见记载,已属万幸了。”他又说:“过氏对魏氏之创昆山腔实居于指导地位,说不定魏之‘能谐声律’,也和过氏有关。”
不仅仅是过云适指导过魏良辅。当时吴中一带还有几位老曲师,如袁髯、尤驼,都比魏良辅这个后起之秀的资格老。陶九官、周梦谷、滕全拙、戴梅川、陆九畴、包郎郎等歌人,在艺术上也各有造诣。魏良辅都虚心地向他们请教过。据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载,昆山人陆九畴善于唱曲,很想与魏良辅一比高下。然而登上戏坛,亮开嗓子一唱,发觉自己不如魏,立即甘拜下风。到后来,连袁髯、尤驼等老曲师,也“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
在兼收南北曲之长,将昆山腔演变为昆曲,并逐步取代其他各腔的地位,独霸曲坛的过程中,被誉为“鼻祖”、“曲圣”的魏良辅,是一大群研究者、实践者的代表人物。魏良辅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因素是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学到手,并且敢于在吴中歌曲发达、昆腔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完整的新唱法。但把全部的功劳都归结于他,说昆腔是他的独创,未免过于夸张。
值得一提的是魏良辅与张野塘的关系。擅长北曲的张野塘,是安徽寿州人,是一个犯罪后被发配太仓的“戍卒”。一次,魏良辅听他唱曲,竟一口气听了三天三夜。两人谈得非常投机,相见恨晚。那时候,魏良辅已经五十多了(比张野塘大八岁)。他有一位貌美善歌的女儿,许多富贵人家争相求婚,魏良辅都不同意,后来竟然把女儿许配给张野塘为妻,从此张野塘成了他创新水磨腔的得力助手,“并习南曲,更定弦索音节,使之与南曲相近”。
魏良辅改革的昆山腔,“其排腔、配拍、榷字、厘音,皆属上乘”。无比委婉动听的乐曲,巧妙地体现了东方人的情感特征,许多难以表述的情感,水一般地在委婉悠长、顿搓抑扬中汩汩流注,打动着人们内心世界最柔美的感区。于是天下翕然宗之。许多人不惜千里迢迢前来,花费巨资请人教授昆山腔。昆山腔经过后人世代相传,一直到今天仍习习相因。
魏良辅的学生中,最有成就的要数昆山人梁辰鱼(伯龙)。在陆九畴“愿出良辅下”之后,“梁伯龙闻,起而效之。考订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苎》、《浣纱》诸曲。又与郑思笠精研音理,唐小虞、陈梅泉五七辈,杂转之。金石铿然,谱传藩邸戚畹,金紫熠爚之家,而取声必宗伯龙氏,谓之‘昆腔’”(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梁辰鱼将昆山腔进一步发扬光大,他的《浣纱记》更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四处流行,并使场上之曲成为案头之文,被誉为“昆山派”。昆山腔—昆曲—昆剧,梁辰鱼把后阶段发展的速度推进得很快。这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魏良辅晚景凄凉,穷愁潦倒以致双目失明,有人说他“瞽而慧”。也难怪,他本来就只是一个民间曲师。然而,魏良辅毕竟是“昆山腔”演变成为“昆曲”的一座分水岭。到了四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那么引人瞩目。 |
|
|
|
|
|
|
作者:
青箬笠 发帖时间:2009/3/20 16:47:06 |
举报 | 回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