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程砚秋(1904-1958),男,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出生:1904年1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一月十四日,酉时;幼年家道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
|
|
|
|
|
|
作者:
青箬笠 发帖时间:2009/3/20 17:02:58 |
举报 | 回复
|
|
|
|
|
|
|
|
|
|
|
|
|
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戏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也有《游龙戏凤》、《虹霓关》、《弓砚缘》等侧重于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马旦戏。他的昆曲戏《闹学》、《游园惊梦》、《思凡》等也极具功力。由于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等人辅佐,他编演了《红拂传》、《花舫缘》、《鸳鸯冢》、《青霜剑》、《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锁麟囊》、《女儿心》、《亡蜀鉴》、《碧玉簪》、《马昭仪》、《玉镜台》、《赚文娟》、《聂隐娘》、《梅妃》、《沈云英》、《孔雀屏》、《玉狮坠》、《龙马姻缘》、《梨花记》、《风流棒》、《勘情记》、《陈丽卿》等一批新戏。后他还改编了《窦娥冤》,编演了《英台抗婚》。
程砚秋的表演是人物性格与表情、身段、歌唱、念白等技艺的高度融合,既注重符合生活真实,又讲求舞台形式的美。圆场虽疾步如飞,却能行不露鞋,身不摇晃。他还创造了“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10种水袖技法。可以根据剧情自由组合,发展为千变万化的舞姿,大大丰富了旦角水袖的表现力。为保留他丰富多彩的水袖技艺,1956年在摄制《荒山泪》影片中,他曾结合剧情运用了近200种水袖动作。他对各种表演技巧的安排与运用,无不服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做到形神兼备。在《窦娥冤》中,窦娥辞别邻居,赶赴公堂替婆婆鸣冤时的下场势,水袖、身段与紧促的锣鼓节奏相配合,体现了窦娥当时的急切心情。《荒山泪》中,张慧珠《入山》一场的大旋转身段,从舞步蹁跹和水袖翻飞中,使人感受到她被苛捐杂税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最后奔入荒山,一片茫然的精神状态。《汾河湾》中《进窑》、《出窑》的身段,《锁麟囊》中找球的身段等,都功力独具,称绝一时。程砚秋演戏,不但自己深入角色,处处传神,还能以此带动同台的合作者共同深入戏剧的规定情境。他中期和后期的表演,无论在技巧、艺术表现和风格上,都达到了成熟凝炼、完美动人的境界。 |
|
|
|
|
|
|
|
|
|
|
共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