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用美学来统领本体论和认识论,把审美结构当成主体性人性结构中“理性的沉淀”。李泽厚似乎总是能把握住思想文化的历史脉搏,引领学术界的目光投向一个又一个新领域。1980年代后的“美学热”、“文化热”都与李泽厚有关。可以说,他在这十年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中留下了自己明显的烙印。 |
|
|
|
|
|
|
|
|
|
|
|
|
|
|
|
|
|
他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即自由的形式)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它属于一种现代意义的新的客观论,亦即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的客观论。也可以说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不是个人的本质力量,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同时,他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
|
|
|
|
|
|
|
|
|
|
共 1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