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显学”,《墨子》一书是中国思想百花园中的奇葩。
墨子自称“贱人”,“北方之鄙人”,擅长于器械发明。这说明墨子本是地位低下之人,一个工匠,极可能是木匠出身。墨子早年虽“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但嫌其烦扰害事而弃之不继。他主要靠自学成才,并强调实用知识而非词章文采。
“显学”墨家到了汉初突然销声匿迹。追其主因,胡适认为,一是墨家“兼爱”与“非攻”的学说与时代不符,二是战乱不利于科学研究与哲学思考(《先秦名学史》)。郭沫若则认为,一方面后墨大多逃入儒道而失掉墨子精神,另一方面他们过分接近王公大人而失掉人民大众(《青铜时代》)。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经》或《墨辩》,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