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 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 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不少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沉思考。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勾沉,纤毫毕现。笔墨素淡,情韵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坛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奖项及荣誉
1996《纪实与虚构》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
1996《长恨歌》获选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1998《长恨歌》获选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
1999《长恨歌》获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000《长恨歌》获选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1 获第一届星洲日报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2001《富萍》获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2002《上种红菱下种藕》获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
2003《富萍》获选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长篇小说二等奖
2005《遍地枭雄》获 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 |
|
|
|
|
|
|
|
|
|
|
|
|
|
|
|
|
|
王安忆的世界是一个主体意识极强的世界。她所关心的问题,使用的语言,作品前后叙述方式的变化很大。既有对女性自我的贬低,屈服于男性社会的一面;又有一种无法掩饰的骨子里不安分,拼命想解放自我的骚动情绪。但无论如何发展,她的创作都是在扮演着她自己。而决定这种扮演的是有另一个“缺席”存在者,他(我这里用“他”而不是“她”)决定了王安忆所以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这样,当她用笔写作时,她就再也不是“她”而是“他”,因为她的写作中的符码秩序必须与“他”的社会符码秩序一致。即社会是男性的,是“他”的。
女作家写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按拉康的说法:“女性在生理结构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以一种缺乏或被阉割的形态下进入语言和文化系统。”尽管妇女写作努力想达到男性文化的成就,但她们的潜意识里无形中已经接受了这种男子对女人的偏见。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偏见”呢?王安忆所关心的妇女地位有时不是在社会上而是在家庭中。她认为回到家庭便是回到了一种自然的生活之中。在一个搞得非常舒服安逸的小家庭中,女人自自然然地履行她们的义务和职责,牺牲,忘我,道德纯洁做个好妻子,好母亲,说白了就是当个“家庭里的天使”。这种“淑女”型的女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王安忆的心理需求。从而也满足了“他”的社会秩序即女人——家庭的;男人——社会的。所以也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这是一种对男人看来是“真正女人”的崇拜”。 |
|
|
|
|
|
|
|
|
|
|
共 2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