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
|
|
|
|
在上海作家中,王安忆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她的不断给人惊喜的写作,她的寂寞独行的探索,她对文学时尚、媒体喧嚣冷静断然的处置方式,都让她的读者既钦佩又捉摸不定。钦佩的是她的才气,她的探索勇气,她对严肃文学的执著;捉摸不定的是她的“傲气”,她的拒绝“热闹”的姿态,她不轻易接受采访的冷然……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有两个因素从未改变:一是时代政治被有意淡化成单纯的叙事背景,二是人物的私人化的生存世界占据着小说的绝对空间。无论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还是她重要的中短篇小说,这两个因素一直都醒目地存在着。
王安忆的小说运用一种标准的白话文,不再戏剧性地摹仿方言土语;时常采用主观视点,作为叙述者的“我”时时出入于文本的议论与叙事之间,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考,或者采用全知视点(如《米尼》、《流水三十章》、《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等),完全运用“叙述”的方法展现场景与对话,并使之情调化;叙述语言绵密浓稠,叙述节奏急促地向前追赶,由于对自己的理解力和思想储备充满自信,使她的小说充满汪洋恣肆的议论。 |
|
|
|
|
|
|
|
|
|
|
|
|
|
|
|
|
|
不愿重复自己。拒绝时尚和喧嚣。对写作以外的东西不善经营。喜欢精神历险。敏感、多思、谨慎……总之在很多人眼里,王安忆无法归位,王安忆特立独行。王安忆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 |
|
|
|
|
|
|
|
|
|
|
|
|
|
|
|
|
|
1996《纪实与虚构》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 《长恨歌》获选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1998《长恨歌》获选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 1999《长恨歌》获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000《长恨歌》获选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1 获第一届星洲日报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富萍》获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2002《上种红菱下种藕》获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 2003《富萍》获选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长篇小说二等奖 2005《遍地枭雄》获 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 |
|
|
|
|
|
|
|
|
|
|
共 2 条回复,当前第 1/1 页,每页 20 条
[1] |
|
|
|